woman reading book to toddler

語言教學新趨勢:能力為基礎教學法的成功實踐

隨著全球語言教學的轉變,我們越來越重視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傳統的語法教學法已經逐漸被強調實際應用的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取代。這樣的轉變對學生的口語能力有什麼影響呢?近期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這項研究探討了不同教學方法對高中西班牙語、法語和漢語學生口語能力的影響。結果顯示,採用能力為基礎教學法的學生比使用傳統語法教學法的學生在口語能力上有更好的表現。具體來說,在口語聽說評估(AAPPL)中,能力為基礎教學法的學生平均得分為5.98(相當於中級中等水平),而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平均得分僅為4.25(初級高至中級低水平)。

這項研究涉及北卡羅來納州一所K-12獨立學校的三級高中學生,通過比較2014年和2018年的學生數據,以及教師和學生的訪談資料,深入分析了這種教學方法的效果。研究發現,不同語言的學生在口語能力上的表現也有所不同,學習西班牙語和法語的學生表現優於學習漢語的學生。

更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都認為,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口語能力,還增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實際生活,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自信地用目標語言交流。

這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支持教育界進行教學法的轉變。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在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學習動機和自信心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是教育工作者和決策者值得參考和推廣的教學方法。

如何進行?

強調實際應用的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Proficiency-based Instruction)旨在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目標語言的能力。這種教學法與傳統的語法為主教學法不同,不僅僅注重語言形式和語法規則,而是注重語言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以下是這種教學法的一些關鍵特徵和具體實施方法:

1. 聚焦三種溝通模式

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強調三種溝通模式,即解釋性溝通(Interpretive Communication)、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和展示性溝通(Presentational Communication)。

  • 解釋性溝通:讓學生閱讀、觀看或聆聽目標語言的真實材料,理解其中的內容。
  • 人際溝通:讓學生進行即興的雙向信息交流,實現語言互動。
  • 展示性溝通:讓學生用目標語言進行演講或書寫,展示他們的語言能力。

2. 使用真實資源

在課堂上使用目標語言的真實資源,如報紙文章、影片、音頻和互聯網資源等,幫助學生接觸和理解語言的真實用法。

3. 設定明確的能力目標

每個課程和課程單元都有明確的能力目標,這些目標通常以“能做”聲明(Can-Do Statements)的形式表達,讓學生了解自己需要達到的語言能力水平。

4. 提供大量語言互動機會

課堂活動設計應注重提供大量的語言互動機會,鼓勵學生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例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模擬情境對話等。

5. 以任務為導向的學習

設計以任務為導向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完成特定任務的過程中使用目標語言。例如,模擬購物、訂票、餐廳點餐等情境,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練習語言。

6. 提供建設性反饋

教師應注重提供建設性的反饋,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反饋應注重學生能做什麼,而不是僅僅強調錯誤。

7. 綜合評估方法

使用綜合評估方法,包括形成性評估(Formative Assessment)和總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以多種方式評估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口語測試、小組討論評估、書面作業等。

8. 強調語言文化的結合

將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結合,通過介紹和探討目標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社會現象,使學生能夠在文化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

這些方法共同構成了一個以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為核心的教學體系,旨在提高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

研究方法

這項研究採用了混合方法設計(mixed methods design),以便全面探討能力為基礎教學法(proficiency-based instruction)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影響。具體的研究方法如下:

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包括北卡羅來納州一所K-12獨立學校的三級高中學生。數據分別來自2014年和2018年,涵蓋西班牙語、法語和漢語課程的學生。此外,研究還包括該校的八位語言教師和十四名學生的訪談數據。

2. 研究設計

研究採用了收斂混合方法設計(convergent mixed methods design),同時收集和分析定量與定性數據。這種設計方式允許研究者從不同的數據來源獲取更全面的理解。

3. 定量數據

定量數據主要通過美國外語教學委員會(ACTFL)開發的語言能力評估(AAPPL)來收集。AAPPL測試包含了人際聽說(Interpersonal Listening/Speaking)部分,旨在測量學生的口語能力。數據來自2014年(傳統語法教學法)和2018年(能力為基礎教學法)的學生測試結果。

4. 定性數據

定性數據通過半結構化訪談收集。訪談對象包括八名語言教師和十四名學生,其中五名教師和七名學生在教學轉變初期(2014-2015學年)接受訪談,另外五名教師和七名學生在教學轉變完成後(2019-2020學年)接受訪談。訪談內容涵蓋了教師和學生對不同教學方法的看法及其在教學轉變中的經驗和感受。

5. 數據分析

  • 定量數據分析:研究者使用因素分析變異數分析(factorial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比較不同教學法(能力為基礎 vs. 傳統語法)和不同語言(西班牙語、法語和漢語)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影響。
  • 定性數據分析:研究者採用了扎根理論方法(grounded theory approach)分析訪談數據,使用Nvivo軟件進行初始編碼和主題分析,並將定性數據與定量結果進行三角校驗(triangulation)。

通過上述混合方法的設計與實施,這項研究不僅提供了能力為基礎教學法在提升學生口語能力方面的實證證據,還揭示了教師和學生對這種教學法的積極看法及其在實踐中的有效性。

教學啟示

這項研究結果為語言教學提供了多方面的啟示,特別是關於能力為基礎教學法(proficiency-based instruction)的應用及其對學生口語能力的影響。以下是主要的教學啟示:

1. 能力為基礎教學法的有效性

研究結果顯示,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在提升學生口語能力方面顯著優於傳統語法教學法。採用這種教學法的學生在口語聽說評估中平均得分較高,達到中級中等水平(Intermediate Mid),而傳統教學法的學生僅達到初級高至中級低水平(Novice High至Intermediate Low)。這表明,語言教師應考慮轉向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以提高學生的語言實用能力。

2. 教學內容的實際應用

能力為基礎教學法強調語言在真實情境中的應用,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也使教學內容更加實用和相關。教師應設計以真實情境為基礎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運用語言,例如模擬購物、訂票和餐廳點餐等。

3. 提供語言互動機會

研究發現,能力為基礎教學法提供了大量的語言互動機會,這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和自信心。教師應在課堂上設計各種互動活動,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和模擬情境對話,鼓勵學生使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

4. 設定明確的能力目標

每個課程和課程單元應設定明確的能力目標,讓學生了解他們需要達到的語言能力水平。這些目標通常以“能做”聲明(Can-Do Statements)的形式表達,有助於學生自我評估和反思。

5. 綜合評估方法

使用綜合評估方法,包括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以多種方式評估學生的語言能力。例如,口語測試、小組討論評估和書面作業等。這些評估應注重學生能做什麼,而不是僅僅強調錯誤。

6. 教學與文化結合

語言教學應與文化教學結合,通過介紹和探討目標語言國家的文化、習俗和社會現象,使學生在文化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運用語言。

7. 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需要接受專業發展和培訓,以掌握能力為基礎教學法的實施方法和技巧。學校和教育機構應提供相關資源和支持,幫助教師順利過渡到這種教學法。

結論

這項研究表明,能力為基礎的教學法在提升學生口語能力、增強學習動機和自信心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語言教師和教育管理者應考慮採用這種教學法,並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應用相關策略,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語言能力。

Hancock, C. R., Adams, M. J., & Kissau, S. (202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iciency-based instruction and student oral proficiency.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56, 280–298. https://doi.org/10.1111/flan.12667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