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學習從模仿開始:五種模仿類型與語音產出模型全解析
語言學習從何開始?Gisela E. Speidel 在其文章〈Imitation: A Bootstrap for Learning to Speak?〉中深入探討了模仿在語言發展中的角色。她引用 Whitehurst 和 Vasta(1975)所提出的「理解-模仿-產生」(Comprehension-Imitation-Production)假說,強調模仿不只是孩子學習說話的反射動作,更是語法與語音結構學習的重要起點。
這個假說認為,語言輸出是三階段歷程的成果:理解 → 模仿 → 產生。語言輸入可能是非語言事件(如看到某人揮手)或語音訊號(如聽到「你好」),這些輸入進入大腦後會啟動不同的認知網絡,進而引導語音計劃(speech planning)與最終的語言產出。唯有當輸入變得「可理解」,模仿才會發生,並進一步轉化為語言表達。
模仿如何成為語言能力的起點?
Speidel 認為模仿具有「前端引導(bootstrap)」的功能。初期的感官知覺(如視覺與聽覺)協助孩子連結語言輸入與外在意義,透過這些連結逐步建立語音計劃。隨著重複練習,這些模仿活動逐漸內化,最終讓學習者能夠在沒有外部刺激下進行自發語言產出。
這不只是孩子發展語言的歷程,也啟發了語言教學者重新思考模仿在課堂中的角色。對成人學習者而言,透過模仿也能強化語音感知與口說準確度。以下為 Speidel 所整理的五種模仿類型,每一種都對語言學習歷程具有關鍵意義。
五種語言模仿類型說明
1. 部分活化模仿(Partial Activation)
這是一種在理解尚未完全建立之前就開始的模仿。學習者雖然不完全明白語音所傳達的意義,但透過聽覺輸入反覆刺激語音計劃系統,仍能模仿正確的語音形式。例如,幼兒尚不理解「謝謝」的意義,卻能因為多次聽見而逐漸模仿出正確發音。
2. 即刻自選模仿(Immediate Self-Selected Imitation)
這是當學習者聽到一段話後立即自發地模仿,也像是一種即時的「語音預演」。這種模仿可被視為一種主動的學習策略,幫助語音與記憶建立連結。例如學生聽到「我喜歡喝咖啡」後立即複誦,即便無法完整理解句意,也已經啟動了語音記憶的儲存過程。
3. 完全模仿(Rote Imitation)
此類模仿不依賴語意連結,而是純粹機械式的語音再現。例如,聽到「你好」就自動說「你好」,即使不理解含義,也能正確發音。這種模仿在學習早期常見,是語音肌肉記憶訓練的一部分。
4. 延宕模仿(Deferred Imitation)
這類模仿並非立即發生,而是在經過一段時間後,根據記憶的痕跡進行語音再現。這象徵著語言開始從模仿走向內化與自發。例如孩子在白天聽到「玩具箱」這個詞語,晚上才在遊戲中自發說出它。
5. 擴展即刻模仿(Expanded Immediate Imitation)
這是即時模仿與延宕模仿的結合體。學習者不但能立即模仿,還能在原句上加料或改寫。例如聽到「我要吃飯」,學習者可能模仿後主動擴展為「我要吃飯和喝湯」,這顯示語言生成已超越模仿階段,邁向創造性使用。
模仿與語言產出:從感知到自發
從上述五種模仿類型可看出,語言學習並非單純的記誦過程,而是一個逐步內化、結合意義與動作的系統歷程。模仿的功能不僅限於語音模擬,更關乎語意理解與語言產出的建構。初期可能仰賴外部語音刺激,但最終學習者將能在沒有語音提示的情況下,自主產生語言。
這些發現對語言教學、語言治療與語言發展研究均有深遠影響。模仿不只是初學者的過渡策略,更是語言思維建立的關鍵環節。
結語
Gisela E. Speidel 所提出的模仿理論為語言學習提供了系統化的理解架構。她指出模仿從「部分活化」到「延宕模仿」的歷程,清楚描繪出語言從輸入到產出的路徑。對於語言學習者與教育者而言,善用模仿策略,將有助於打穩語音基礎、強化語意連結,最終培養出自發且靈活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