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ren sitting on brown chairs inside the classroom

詞語聯想測驗揭密: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語言認知上的關鍵差異

在語言學與心理語言學領域中,詞語自由聯想測驗(Word Association Test) 是一項用來探究語言系統與思維運作的重要工具。這項測驗讓受試者在聽到或看到某個詞語後,立刻說出第一個聯想到的詞,藉此觀察他們的語言認知結構與反應模式。透過這樣簡單但有效的方法,研究者能夠比較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語言反應上的異同,進一步了解語言習得與發展的差異。


三種主要的詞語聯想反應類型

研究指出,人們對詞語聯想測驗的反應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1. 聚合類(Paradigmatic):這類反應通常與刺激詞屬於同一詞類,具備相同的語法功能。例如,當刺激詞是「狗」時,回應若是「貓」就屬於同級別詞彙,表示二者在語義上屬於同一層級;若是「動物」則是上位詞、「柴犬」是下位詞、「犬」則為同義詞。這些回應反映出語詞間的邏輯與分類關係。
  2. 組合類(Syntagmatic):這類反應則與刺激詞經常一起出現在語言使用中,具有語境連結。以「狗」為例,若反應詞為「吠」或「咬」,這顯示受試者在語言中將這些詞語一同處理,代表語用層面的聯想。
  3. 聲韻類(Phonological/Clang):這種反應與語詞的語音形式有關,而非語義。當「狗」的反應是「夠」時,就是根據音似產生的聯想。這類反應通常出現在年紀較小的學習者或是對該語詞語義掌握較弱的情況下。

母語者的語言發展軌跡:從組合到聚合

對母語者來說,詞語聯想的發展具有明確的階段性。根據 Brown 和 Berko(1960)、Ervin(1961)等研究者的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在詞語聯想測驗中,聚合類反應的比例會逐步上升,而聲韻類的反應則會顯著減少。

這種現象被稱為**「組合-聚合轉變」(syntagmatic-paradigmatic shift)**,是語言與認知發展的重要里程碑。簡而言之,隨著語言能力與語法知識的累積,兒童會逐漸由以語境為主的聯想(組合類),轉變為基於語義分類的聯想(聚合類)。這種轉變反映出語言使用者對詞彙結構的理解更為成熟,也象徵語言知識從表面使用轉向內部系統化。


二語學習者的反應:學習進展如何影響聯想?

當我們將同樣的測驗應用在二語學習者身上時,可以觀察到語言熟練度對反應模式產生重要影響。

例如,Piper 與 Leicester(1980) 研究發現,在刺激詞為動詞或形容詞的情況下,母語者比初學者更容易產生組合類反應。這可能是因為動詞與形容詞的使用更依賴語境,語言熟練度較高者能夠更快地從實際使用經驗中作出反應。然而,當刺激詞為名詞時,母語者與二語者的反應則無明顯差異。

Söderman(1993) 進一步透過兩項實驗深入探討這個現象。第一項研究中,他比較不同語言程度的二語學習者,發現隨著語言能力提升,組合類反應比例會明顯增加。第二項研究則使用高頻與低頻詞作為刺激詞,結果顯示在高頻詞的情況下,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無法歸類的反應(即聲韻類)上差異不大。

這些結果顯示,語詞的使用頻率與熟練度共同影響學習者的反應模式,也說明語言學習是個逐步內化語義與語法系統的歷程。


低頻詞語的挑戰與認知反應的多樣性

除了詞類與熟練度之外,詞語本身的出現頻率也是影響聯想反應的重要因素

Stolz 和 Tiffany(1972) 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成人母語者,當面對不熟悉的低頻詞時,反應類型也會趨於分散與難以分類。Postman(1970) 也觀察到:詞語的頻率越低,反應不僅更難歸類,其種類也變得更多元與隨機

這種現象提醒我們,即使是語言熟練者,在面對不熟悉語彙時也可能無法立即產生語義連結,而傾向聲韻或無關聯的聯想反應。這對語言測驗設計與教學策略都具有啟發性。


結語:聯想測驗背後的語言學習洞察

詞語自由聯想測驗不僅是一項測驗工具,更是一扇洞察語言內部系統與認知結構的窗。透過比較母語者與二語學習者在不同條件下的反應,我們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語言學習的進程與挑戰。

對教師與學習者而言,這些研究提醒我們:語言學習不只是累積詞彙,更關鍵的是如何內化語言之間的關係與結構。從組合到聚合,從聲音到語義,正是這段旅程讓我們從語言的使用者逐漸成為語言的理解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