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寶島,正因為它是寶島,它的面積不大,交通工具也比較單調。進行陸上交通建設時,公路大概是最容易且最經濟的方式,當然這建立在汽車是普及的前提之下。大陸不一樣,光是面積就是台灣的好幾倍,家戶自有汽車的比例也不高,加上近年來節能減碳的環保意識高漲,在大陸的陸上交通工具,鐵路大概是最方便人民穿梭於各地的交通工具。有幸到大陸旅遊,說說我對大陸鐵路的認識。
我曾經在和諧號上提供的鐵路雜誌《和諧之旅》上,看到中園對在「鐵軌上走動的那個東西」稱呼的演變。起初,我們以哪叱的風火輪速度快來叫它「火輪車」,民國時期叫「火車」,之後被稱為「鐵牛」,最近大概就是以「火車」或「列車」來稱呼它。相較於公路,鐵路沒有塞車的困擾,同時具有大量運輸的功能,我認為鐵路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
陳文茜常常介紹大陸鐵路列車的改良、提速,幾乎和幾個列車技術高超的國家並駕齊驅,同時又有價格的優勢,大陸作為鐵路技術輸出國應當是理所當然。快速的動車路線不斷在開通,我在二○一○年夏天到大陸旅遊,本以為已經擁有最新的鐵路相關資訊,沒想到都在不到一年的時候內,南京到上海又有高速動車開通、福州到廈門也舖設軌道開通動車、南京開通了第二條地鐵線等著迎接二○一四年的青年奧運會,這些鐵路都只是我「碰巧」遇到的,有更多近年完工或仍在趕工的鐵路持續在進行。我認為大陸的鐵路發展相當適合人民,而且符合綠色、環保。
搭火車旅行是很有意思的事,我搭過泰國的風扇火車、日本的青春十八,也搭過韓國的高速鐵路,這些旅程都帶給我美好的回憶。然而,在大陸搭火車卻可能成為夢魘。事實上,大陸的交通費用不算高,以南京地鐵來說,從最遠的兩端搭地鐵往返,只需要4塊錢人民幣,台北捷運起價也差不多這樣的價錢。也或許是不算高的交通費用,所以得到的品質也差強人意。
我對上海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人山人海,到杜莎蠟像也是、到上海世博也是、甚至麥當勞或肯德基都是如此。大量的人口就是大眾運輸工具,你可以不去世博,你可以不吃麥當勞、肯德基,上海的地鐵是你避免不了,一定得搭乘的交通工具。你可以在上海的地鐵體會擠沙丁魚的感覺,偶爾你會成為沙丁魚的加害者,拚命地往車廂擠,小小的空間內擠滿了人,是相當不舒服的。同樣的感覺在東京也遇見過,不過有一個很大的差異:「禮讓」。我發現,通常,在華人地區的地鐵,人們是很少禮讓的。香港是如此,新加坡是如此,上海更不用講,大家排隊都非得排得緊緊的,因為只要有空隙,就會有人插進來。難怪地鐵站或火車站到處都有「文明乘車,先下後上」之類的標語,就是因為不文明才要有標語來叫你文明嘛!
同屬華人地區的台北倒是很值得驕傲,我敢說幾乎沒有上述在香港、新加坡或上海會發生的插隊情形。而且似乎只有台北在搭手扶梯時,習慣以右邊站立,左邊空下來留給需要快速通過的乘客。(我認為這是台北捷運一開始就刻意塑造的文化)若真要解釋為什麼只有台北不同於其它華人地區的 「禮讓」,我想應該是台灣有日本殖民的歷史,受日本教育影響,同時在國民黨播遷來台的時候,又帶了大批受過教育、高水平的士紳官員,也保有純粹儒學精華,所以發揚這雞毛蒜皮的「禮讓」,對台北人而言是相當自然的。
在南京地鐵上,我看到相當不同於上海地鐵上的情景。南京地鐵乘坐的人不多,我第一次搭乘,一路上就發現有三次「讓座」的情形。這是我搭乘過無數次上海地鐵所未曾發現的。聽南京友人Sam說解釋道,南京人一般都不看什麼國內新聞或國際新聞,南京人有一個城市頻道,這個城市頻道專門播送並拍攝誰誰誰在車上不讓座或誰闖紅燈之類,所以南京人有較高的道德標準。或許真的是如此,不過我認為,其是因為南京是國民政府在大陸的最後根據地才有這樣的表現。
至於城際間的鐵路,我對它們的評價很兩極。對於動車,我有相當高的評價,不但節省時間,價格合理,更重要的是它相當舒服;一般無冷氣的硬座車,或許是我運氣不好,我還真害怕再次搭乘同樣的列車。從南京到黃山這段路程,我選擇鐵路作為我的交通工具,這段路程尚未有動車開通,所以搭乘硬座是唯一的選擇。從南京到黃山約370公里,歷時七個多小時,我搭乘最早的一班車從南京南站出發。一路上都還順暢,沒想到宣城和孫家埠開始出現問題了。我們在宣城停了一個多小時,又在孫家埠停留了將近一個小時,停車的原因未知,也沒獲得任何賠贘,倒是在開始行走一段時間後聽到了一聲抱歉,套一句道明寺說的話:「如果道歉有用的話,那還要警察幹嘛!」這著實是個相當不愉快的經驗,原本七個小時已經夠累人了,還莫名其妙地停了兩個小時。唯一能感到欣慰的大概就是這將370公里,近十一個小時的旅程,只要28塊人民幣(其中含5塊的服務費)。如果我是忙碌的生意人,這兩個小時的延遲,大概會讓我錯失許多機會,幸好我只是個旅人,還能一笑泯恩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