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an reading a book to the children

華裔學生怎麼教?深入解析傳承語教學策略與全球中文教育實況

在全球化與移民浪潮持續擴大的今天,越來越多華裔家庭定居海外,他們的孩子自然也成為華語教育的重要對象。然而,與一般華語作為外語的學習者不同,這群華裔學生往往具備「聽說流利、讀寫困難」的特性。在家庭語境中,他們能流利地與父母溝通,但進入學術或書寫場域時,卻可能連一個字都不認識,因此有時戲稱他們為「文盲型母語者」。

針對這樣特殊的語言背景,孫懿芬老師在「華裔學習者教學策略」課程中,分享了豐富的國際觀察與教學建議,幫助教師理解如何針對這群「非典型母語者」設計有效的教學方案。以下為重點整理與延伸。

各國華語教學的多樣樣貌

華人散居世界各地,各地的中文教育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樣態:

  • 美國:是華裔學生最多的地區之一。許多家庭希望子女「不忘本」,因此成立眾多中文學校。然而,傳統中文學校的教學成效參差不齊。2006年開始設立的 AP中文考試,為華語教育注入一劑強心針。作為大學先修課程,學生若能通過,便可在大學抵免學分,成為學習動機的重要驅力。也因此,學生學習中文的年齡層逐漸下探,連帶帶動中小學對中文教師的大量需求,大學層級的課程內容也因而得以深化與延伸。
  • 加拿大與中南美洲:以港澳背景移民及台灣移民為主。中南美洲不少國家與台灣維持邦交,例如巴拉圭、巴西等國,設有規模完善的華語學校,甚至採用與台灣一致的教材與教學方式,視中文為「母語」來教學。阿根廷的華語學校規模驚人,有一所返台參訪的學校甚至擁有十餘名教師。
  • 歐洲:當地教育體系較為完善,多數中文學校採週末制,輔助家庭語言傳承。大學也積極設立漢學系,提供更正式的語言與文化學習路徑。
  • 澳洲與紐西蘭:擁有近 80 所中文學校,僅柏斯一地就設有十餘所。可見當地華語學習風氣之盛。
  • 南非、韓國、日本、東南亞:南非目前有 11 所中文學校。韓國華僑學生曾避開當地體制,選擇進入華僑學校學習;而今華語熱潮再起,反而吸引大量韓國學生就讀。日本設有三所中文學校(東京、大阪、橫濱),菲律賓的中文學校也持續發展中。泰國將中文設為第二外語,甚至皇室成員曾赴北京學習華語。新馬地區的華文教育基礎良好,是眾多知名華語藝人發跡之地。印尼與越南則因政策支持,華語學習人數迅速增加。

傳承語言學生的特殊性與學習挑戰

在華語教育領域中,「傳承語言(Heritage Language)」是一個關鍵概念。對多數在海外出生的華裔學生而言,中文並非第一語言,也不是傳統定義中的外語,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的語言形式。他們通常在家庭中接觸華語,卻未必用中文進行學術學習或書面溝通。

根據研究,傳承語學生在學習成效上明顯優於完全沒有語言基礎的非華裔學生,成效甚至高出四倍。這是因為他們已有語音、語感、語用的初步基礎,缺的往往是系統性的讀寫訓練與文化深化。然而,也因為華語對他們來說不再是單純的「母語」,若使用第一語言的教學法未必奏效;而以外語教學法處理,也容易產生錯配與挫敗感。

美國 ACTFL 提出的「5C」教學架構

全美外語教學學會(ACTFL)提出的「5C」教學指標,為設計語言課程提供一套完整的框架:

  1. Communication(溝通):強調語言的實際使用能力,讓學生能進行有效表達與理解。
  2. Cultures(文化):讓學生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價值與思維方式。
  3. Connections(連結):語言學習應與其他學科結合,例如歷史、地理、數學等。
  4. Comparisons(比較):透過比較母語與目標語的異同,加深語言與文化的理解。
  5. Communities(社群):鼓勵學生將語言帶入生活情境,參與語言社群,延伸課室學習。

其中,「溝通」被視為核心。對華裔學生而言,有效的教學設計應強化他們的弱項(如讀寫與書面表達),同時善用他們在聽說方面的優勢,從而建立完整的語言能力。

結語:以理解為本,設計有溫度的教學

華裔學生並非典型的外語學習者,也不全然是母語使用者。他們的語言經驗來自家庭與社會的交織,具有高度的個體差異。教師唯有充分理解他們的語言背景與學習動機,才能設計出真正貼近他們需求的教學策略。

孫懿芬老師的課程不僅提供理論分析,更提出大量的第一線觀察與實務建議,對所有從事華語教育,尤其是教授華裔學生的教師而言,都是寶貴的資源。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