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面將透過檢視跨語言的差異和概念遷移在八個面相中的研究成果。八個面相分別為個體(objects)、情緒(emotions)、人稱(personhood)、性別(gender)、數(number)、時間(time)、空間(space)以及動作(motion)。
在個體的面相裡,如果是具體的事物,通常有相對應的翻譯,但不一定能夠對相關應的類別,因為有些類別內可能會有多個原型共享。因此對於個體的名稱,不只是記憶其相對應的翻譯,而是要將第二語言類別裡的所有原型通通內化。這些要通通內化的知識包括:類別的屬性、核心和邊陲的成員以及類別內部的結構和其外部的連結。
在情緒的面相裡,我們知道語言社會化的過程中,人們學習去藐視(discriminate)、闡釋(elaborate)和壓抑(supress)自身感覺與外在環境的調和,而討論關於情緒的內心表現時,我們就要了解這些知識:一、該情緒概念類別的內部結構和特質;二、特定情緒的內部結構,如嫉妒、罪惡等;三、特定情緒的典型反應;四、情緒的口語或非口語的表達方式。
在人稱系統裡頭,有些語言只有少數幾種,有些語言多達兩百種,造成這些人稱編碼的特徵包括:參與者的角色、社會及空間距離、數量、性別、親屬階層、社會階層等。如果在第二語言中的人稱使用得不正確,就會顯得粗魯或做作。通常,如果第二語言學習者若未能去注意或區辨標的語和來源語的必要性(obligatory/conventional)表達,就是源自於概念遷移。這通常需要適切的社會語言或社會語用能力。
性別,指的是語法中對於名詞的性別指派。在自然性別語言(natural crosslinguistic languages),如英語,通常這樣子的指派有擬人化的效果,指派的結果是任意的(arbitrary),有些語言甚至沒有將名詞指派性別,連第三稱也不必分男女。但語法性別語言(grammatical gender language)將名詞指派性別就是必要的(obligatory),它會基於一些原則,例如字詞的語音或構詞成分指派性別,對於自然性別語言母語者學習語法性別語言時,對於這些性別指派的內化就是學習的難點。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把性別指派內化的研究已有不少討論,但從跨語言影響出發的仍少。
語法上的「數」,可以將語言分成分類詞語言(classifier languages)和名詞組語言(noun class languages)。前者,沒有構詞的變化,如日語、華語、優加特語(Yucatec);後者依外型、可數性(countability)分組。實驗發現屬於分類詞語言的小孩子,傾向將物體依其特質分類;而名詞組語言的小孩子則以覺體的外形進行分類。分類詞語言的母語者學習名詞組語言時,通常對於數量標記和冠詞系統有學習難處。而在同樣為名詞組語言中,相同的字詞屬於不同名詞組,要靠概念的遷移。「可數性」就是對於名詞組語言必須內化的成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