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章節中,謝國平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認識語音學與音韻學的核心概念。這篇筆記整理了兩大重點:「音位與同位音」以及「音韻規律」,透過日常例子與語言實例,幫助我們理解看似抽象的語音系統。
什麼是音位與同位音?用小綠人交通燈來理解
想像你走在城市的不同路口,看見每個行人號誌的小綠人雖然外型略有差異(有的偏黃、有的比較暗),但都表示「可以通行」的訊號。這些「小綠人」的功能相同,就像語音學中的「音位(phoneme)」:它們是抽象的語音單位,即使表現形式略有不同,也能傳遞相同意義。而這些具體的、略有差異的語音實現,就稱為「同位音(allophone)」。
「八」與「趴」:音位的辨義功能與最小對比詞
以「八([ba])」和「趴([pʰa])」為例,兩者的韻母與聲調相同,差異僅在於聲母 [b] 與 [pʰ]。這一微小差異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詞義,這就是音位的辨義功能。
像這樣只有一個音位不同,但詞義全然不同的詞對,就稱為「最小對比詞(minimal pair)」,也叫「最小差異對偶詞」。這種詞對是語音學中分析語音功能的關鍵工具。
在華語中,聲調的變化也能形成最小對比詞,因為聲調屬於「超音段特徵(suprasegmental features)」,同樣具有辨義作用。例如「媽(mā)」和「馬(mǎ)」,聲調不同意義也不同。
音韻規律:從腦中的抽象音到實際語音的轉化機制
在我們腦中,儲存的是抽象的「音位形象(phonemic representation)」,但當實際說出口時,這些音位會因語音環境而產生自然變化,形成所謂的「語音形象(phonetic representation)」。
這個轉化過程由一系列「音韻規律(phonological rules)」來控制。例如:
- 同化律(Assimilation Rule):如母音在鼻音前會鼻音化;
- 辨音成分增加律(Feature Addition Rule):例如清塞音在字首會送氣;
- 省略音段律(Deletion Rule):鼻化母音後的子音可能被省略;
- 音段插入律(Segment Insertion Rule):如英語中插入 [t],日語中外來語插入母音;
- 音段移位律(Metathesis Rule):例如英文 ask 說成 aks。
這些規律可以形式化表示如下:
X → Y / A _ B
這表示:當音位 X 出現在 A 和 B 之間時,會變成 Y(AX B 發音為 AY B)。
結語:音韻學是語音系統的基石
無論是交通燈的小綠人、華語的「八與趴」、還是語音環境下的自然變化,《語言學概論》的〈音韻學〉章節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語音不只是聲音,更是一套有規律、可分析、能推理的系統。掌握音位與音韻規律,不只是語音學入門的關鍵,更是語言學深層理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