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enage girl reading textbook on street

母語者與二語者的心理詞彙網絡:異同與學習啟示(Julia Herschensohn《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Age》筆記)

在語言學習的過程中,詞彙的獲取主要可以分為兩種途徑:有意學習(intentional learning)與偶然學習(incidental learning)
簡單來說,有意學習是指學習者有意識地記憶單字、短語或語法規則,例如背單字卡片或使用APP練習詞彙;而偶然學習則是透過自然接觸而無意識吸收,如看影片、閱讀故事時自然而然認識新單字。

無論是母語還是第二語言的學習者,起步階段通常都需要透過有意學習來建立基本詞彙庫。研究指出,當英語學習者累積至約六千字、華語學習者累積至約四千字後,才能較順利進入以偶然學習為主的階段,這個轉折標誌著學習者能在真實語境中,自然地理解和運用新詞彙。


母語者與二語者心理詞彙的網絡結構異同

在心理詞彙網絡方面,第一語言(L1)與第二語言(L2)學習者展現出某些相似性。無論語言別,學習者對於詞項知識(例如一個單字的意思、用法)以及對詞彙頻率(例如常用字和生僻字的敏感度)通常有著相似的基本感知,且心理詞彙的網絡結構(如何在大腦中連結不同詞彙)也存在共通之處。

然而,即便第二語言學習者達到中級程度,其心理詞彙網絡的穩定性與自動化程度仍然無法媲美母語者。例如,母語者在使用詞彙時,能迅速、自然地進行詞彙之間的連結與延伸;而二語學習者則往往需要較多的反應時間,且詞彙之間的連結也較鬆散。


詞彙關聯試驗的發現

在詞彙關聯實驗中,研究者觀察到:

  • 母語者主要依據語義來建立詞彙間的連結。例如,聽到「狗」會自然聯想到「貓」、「動物」、「寵物」等概念相關的詞。
  • 二語學習者則傾向依賴語音相似性,例如聽到「狗」後,可能因「go」的發音,聯想到「goal」或「goose」。

這種現象與學習者對詞彙語義掌握的深度有關。當二語者對單字的語義掌握尚不充分時,自然會轉而依賴較表層的線索——例如字形或讀音。
這也類似於漢語學習者遇到生字時,若不認識字義,往往會依靠部首或讀音來推測含義,產生「有邊讀邊,沒邊唸中間」的現象。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學者指出,這類研究結果也可能受到實驗設計影響。例如若使用的測試詞彙屬於低頻詞,即便是母語者也可能出現音韻線索主導的情況。因此,解釋結果時必須考量詞彙的熟悉度與頻率。


詞彙學習策略:輸入與輸出比較

針對不同詞彙學習策略的比較,研究者提出三種主要模式:

  1. 潤飾過的輸入(Premodified Input)
    教師或教材為了幫助學習者理解,事先調整了語言材料,如簡化句型、加強關鍵詞的重複。
  2. 互動式潤飾輸入(Interactionally Premodified Input)
    學習者主動向教師提問,教師根據提問即時提供調整後的輸入。
  3. 協商產生的輸出(Negotiated Output)
    學習者之間通過對話協商,試圖表達不熟悉的概念,並在互動中自然產生新詞彙或修正語言使用。

研究結果顯示,第三種策略效果最佳。透過協商產生的輸出,學習者不只是被動接收,而是主動參與語言建構,這種深層處理促進了詞彙的長期記憶與運用。

這也呼應了輸出假說(Output Hypothesis)認為,語言產出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加工過程,有助於內化語言結構。


自然輸入 vs. 教學指導

在語言學習的來源上,「自然輸入」和「教學指導」各有優缺點。
自然輸入(如沉浸式環境)因真實性(authenticity)而被高度推崇,能提供豐富且具挑戰性的語境。但對於初學者而言,若缺乏適度調整,可能導致理解困難與挫折感。

另一方面,教學指導(instruction),尤其是透過**字詞認知對應(cognate mapping)**的技巧,能幫助學習者快速將新詞與已有知識建立連結,提升學習效率。
例如,英語單字”hospital”與西班牙語”hospital”、法語”hôpital”之間的相似性,便可作為輔助學習的橋樑。


構詞錯誤與語言背景的影響

比較以西班牙語與華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研究發現:

  • 西班牙語母語者在英語中詞尾加複數(如dogs, cats)時出錯的比例,是華語母語者的兩倍。
  • 這一現象說明,不同母語背景在學習特定語言結構時會展現出不同的困難點。

這與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理論有關。普遍語法提供一個基本框架,但具體語言的句法特徵與語音表現仍需依靠學習者在第二語言中逐步建構。


心理詞彙儲存:雙機制模型與片語表示

在心理詞彙的儲存機制方面,**雙機制模型(Dual Mechanism Model)雙片語表示理論(Dual Idiom Representation)**提供了有趣的視角。

我們可以將片語分為兩類:

  • 可分解片語(Decomposable Phrases)
    這類片語可以拆解為各個成分並理解其意義,如 “kick the ball”。
  • 不可分解片語(Non-decomposable Phrases)
    這類片語整體有特定意義,無法僅從單字意義推敲,如 “kick the bucket”(意指去世)。

研究指出,可分解與不可分解的片語可能儲存在大腦不同區域中,並且啟動不同的語言處理機制。這與我們對母語和第二語言中詞彙與語法習得的理解相互呼應:部分需要規則推導,部分則需死記硬背。


結語

綜合上述,母語者與二語者在心理詞彙網絡的結構、學習過程、錯誤模式與儲存方式上,既有共通之處,也展現出本質性的差異。
理解這些異同,不僅有助於提升第二語言教學的設計與策略,更能幫助學習者針對自己的學習歷程做出更有效的調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