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語會不會影響第二語言的學習?這不僅是語言學者在研究的課題,更是每個語言學習者的真實經驗。事實上,這種影響的方向,有時甚至會顛覆我們的直覺認知。
Scott Jarvis 和 Aneta Pavlenko 在其合著的《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一書中,針對語言學習中的「跨語言影響」提出了系統性的說明。他們認為,語言間的相互作用遠比傳統所認為的「母語干擾」來得更廣、更深,也更值得正面看待。
什麼是「跨語言影響」?
「跨語言影響」(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CLI)是一個包含多層次語言轉移現象的總稱。它指的是一個人既有的語言知識,會影響他對其他語言的學習與使用方式。
早期語言學界經常使用「遷移」(transfer)或「干擾」(interference)來描述這種現象,但這些詞彙容易被誤解為單向、負面的影響。因此,自1980年代起,學者如Kellerman與Sharwood Smith提出「跨語言影響」這一更中性、更包容的術語,來涵蓋多種方向、多層次的語言互動。
例如,一位學習中文的越南語母語者,可能會因兩語皆使用量詞而快速習得這項語法;但也可能因越南語習慣將形容詞放在名詞後,而在中文中產生錯誤語序。
遷移研究的歷程:從干擾到理解
語言遷移的研究歷經數十年的演進,可分為四個主要階段:
- 第一階段:將遷移視為語言習得的影響因素之一,重視其在語言表現中的角色。
- 第二、三階段:開始嘗試區分正向與負向遷移,並利用實驗與語料來量化其影響。
- 第四階段:隨著神經科學進步,研究者能透過腦造影技術觀察語言處理的神經活動,使語言轉移的研究更具科學依據。
這些發展讓語言學界能更深入地認識語言習得的複雜性,也讓我們明白:語言間的影響絕非單一來源所致,而是一個多維度交織的動態過程。
跨語言影響的八大核心觀點
Jarvis與Pavlenko在其著作中提出了跨語言影響的八項關鍵觀察,這些觀察不僅為語言教育提供實用的啟發,也顛覆了傳統對母語干擾的刻板印象:
- 語言相似與差異皆可能導致誤用:過去人們以為語言結構越相似越好學,但研究顯示,類似之處容易讓學習者「以為懂了」而產生過度延伸的錯誤;反之,顯著差異有時反而讓學習者提高注意力,更謹慎地掌握新語言規則。
- 跨語言影響塑造學習歷程:CLI 不只是結果的評估工具,更影響學習策略的選擇與學習路徑的走向。
- 語言間差異不代表難學:「對比分析假說」曾認為語言差異是學習障礙,但後續研究顯示,這樣的差異有時激發更深的語言覺察能力,反而促進學習。
- 學習程度提高後,影響不會消失:CLI 並不會隨著熟練度下降;相反地,當學習者能在多語間切換時,語言間的互動更為頻繁。
- 遷移方向不只一種:除了常見的母語→第二語言(正向遷移),也可能出現第二語言→第一語言(反向遷移)與第二語言→第三語言(側向遷移)。
- CLI 受多重因素影響:包括年齡、語言經驗、語言間距離的認知程度,以及個人對特定語法的理解深度等。
- 不僅形式,還包含語意與語用:跨語言影響也會出現在語意理解與語用判斷上,例如直接翻譯成母語會導致文化上的誤解。
- 個體差異的重要性:每個學習者的語言背景、動機、認知風格不同,導致CLI的形式與程度也不盡相同。
為什麼了解這些影響很重要?
對語言教學者來說,了解跨語言影響的全貌,有助於設計更貼近學習者需求的教材與教學活動。例如,針對某語言背景的學習者,老師可以預測他們可能產生的語用偏誤,進而提供適當的介入。
對學習者而言,認識自己的語言背景如何影響第二語言表現,也能提升學習的「語言覺察力」(language awareness),讓學習變得更有策略性與效率。
結語:語言不是障礙,而是資源
「跨語言影響」提醒我們,語言學習不是在清空舊知識後裝入新語言,而是舊有語言系統與新語言之間不斷交錯、調整與共存的歷程。
若能善用這種影響,母語不但不會成為學習的阻礙,反而會成為我們理解與掌握新語言的最佳跳板。
Jarvis與Pavlenko的研究讓我們看到,語言不是單線進展,而是一場動態系統中的協商與重構。從這個角度出發,學習第二語言也就不再只是挑戰,而是一次與自己語言經驗對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