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學習第二語言時,常常會覺得某些語法結構「似曾相識」,或在說第二語言時不自覺地用上母語邏輯。這種現象其實並非偶然,而是語言學界所稱的「跨語言影響」(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在 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一書中,Jarvis 和 Pavlenko 從語言與認知的角度出發,探討母語如何影響第二語言的習得與處理。本篇文章針對〈Overview〉章節進行延伸解讀,深入介紹四大理論與研究方向,帶你了解語言學習背後的心理與認知基礎。
語言影響思維?從語言相對性假說說起
首先,最早且影響深遠的理論來自於「語言相對性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很多人誤解這個理論是說「語言決定思想」,其實不然。該理論的真正意義是語言可以影響我們的思考模式與世界觀。
例如,有研究指出,使用不同語言的族群在描述顏色、空間位置甚至時間時,其表達方式與理解方式皆有所不同。Worf 曾強調,學習新語言有助於拓展個體對世界的理解,因此他認為多語學習是一種深化認知的方式。這也是語言學相對性在跨語言影響研究中的重要起點。
雙語者不是兩個單語者的總和:複合能力框架
第二個重要理論是 Cook 提出的「複合能力框架」(Multicompetence Framework)。這個理論指出,會兩種語言的人,不應被視為兩個單語者的加總,而是一個具有獨特語言認知系統的個體。
傳統觀點認為母語一旦成熟就不會改變,但近年的研究顯示,母語能力是動態的,也會受到第二語言學習的反向影響。例如,一位說中文的學生學習英文之後,可能會開始用英文語序來構思中文句子,這樣的現象稱為語言混淆(attrition)。這打破了過去語言能力固定不變的假設。
釐清語言習得中的模糊概念
跨語言影響研究的一大貢獻,是幫助學者區分並釐清語言學習中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方說:
- 語言發展與跨語言影響對中介語的效應(即語言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過渡語言系統)有何不同?
- 跨語言影響與普遍語言錯誤過程(如小孩常見的語言錯誤)是否可以明確區分?
- 語言遷移是否與移民子女第一語言發展不完整的情形相關?
透過這些釐清,我們能更精準地診斷語言學習的問題來源,也有助於語言教學的設計。
雙語者的心理詞彙與語言處理模型
此外,雙語者的語言處理與記憶系統也是研究焦點之一。研究發現,雙語者的詞彙與事件記憶會與所使用的語言產生連結。例如,當一位學生在使用西班牙語時,會更容易回憶起與該語言相關的經歷。
在語言處理方面,目前有三大模型用以解釋雙語者如何在兩種語言間切換與思考:
- 心理語言模型(Psycholinguistic Models):著重於語言加工的心理歷程。
- 連結模型(Connectionist Models):以神經網絡的方式模擬語言記憶的連結。
- 激活-抑制模型(Activation-Inhibition Models):強調語言選擇過程中某一語言的激活與另一語言的抑制。
而「心理詞彙」的概念,則用來描繪語言中詞彙與心理概念之間的深層關聯,這對語言教學和翻譯都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十個面向,五千種組合:跨語言影響研究地圖
Jarvis 和 Pavlenko 進一步提出跨語言影響研究的十大面向,幫助我們更系統性地理解語言遷移現象:
- 語言知識與語言使用
- 影響方向(如 L1 → L2 或 L2 → L1)
- 認知層面(語音、語意、語法等)
- 知識的類型(程序性 vs 陳述性)
- 是否有意識(有意或無意)
- 表現模式(產出型或接受型)
- 感知管道(聽覺或視覺)
- 形式(語言或非語言)
- 表現方式(外顯或內隱)
- 結果(正面促進或負面干擾)
這些面向的排列組合,保守估計可以產生超過 五千種跨語言影響的組合類型。若再考慮社會層次(如族群語言地位)、學習層次(如語言學習策略)與表現層次(如實際使用成效),將可能開展出更多元而細膩的研究方向。
總結:語言不只是工具,更是認知的延伸
這些研究顯示,母語並不只是語言學習的起點,更是深層影響第二語言學習歷程的「隱性力量」。語言與認知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理解這些理論,不僅能幫助語言教師在課堂上更有效地設計教學活動,也幫助語言學習者更有意識地調整學習策略。
從沙皮爾-沃夫假說、複合能力框架,到雙語心理詞彙模型,我們看見語言學習的多維面貌。也許,下次你學新語言時,會更理解為何自己會不自覺地「翻成母語」——因為,語言,不只是一套符號系統,更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