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言教學法的發展歷程中,「人本取向」(Humanistic Approaches)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分支。這類教學法深受心理治療的影響,強調學習者的情感需求與心理狀態,致力於營造正向、支持性高的學習環境。當代語言教學中,有三種人本取向的方法特別受到關注,分別是:團體語言學習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靜默教學法(The Silent Way)以及本文將深入探討的建議教學法(Suggestopedia)。
什麼是建議教學法?心理學與語言學的完美結合
建議教學法,又被稱為「建議促進教與學」(Suggestive-Accelerative Learning and Teaching),由保加利亞心理治療師拉薩諾夫(Georgi Lozanov)創立。他將心理學中的催眠與暗示原理,融合進語言教學中,目的是讓學習者在極度放鬆、無壓力的環境下,進行深層次的語言內化學習。
建議教學法的教室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 柔和的燈光與舒適的座椅設計
- 播放巴洛克音樂或其他節奏規律、令人放鬆的音樂
- 教師以戲劇性、表演式的方式呈現教材內容
- 教室整體氛圍溫馨、有趣且具視覺吸引力
這樣的安排不是偶然,而是為了讓學生進入一種「生理放鬆、心理專注」的狀態,使左腦(邏輯思維)與右腦(直覺想像)同時參與學習,達到潛意識與意識學習的同步運作。
兩大學習核心:喚醒兒童本能與仿被動狀態
建議教學法背後的兩個理論基礎相當值得注意:
- 反璞歸真(Infantilization)
學習者在課堂中被賦予一個新的身份與名字,象徵重新開始的人生階段,藉此喚醒兒童時期對新事物的開放與好奇,讓他們像小孩一樣無拘無束地學習。 - 仿被動狀態(Pseudopassivity)
學生在生理上完全放鬆,但心理上卻高度集中。這種介於清醒與催眠之間的狀態,被認為是最有利於內化語言知識的時刻。
三大教學階段:打造完整的學習循環
建議教學法的教學流程分為三個階段,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從角色扮演進入語言內化。
1. 前置作業(Preparation)
在這個階段,每位學生會獲得一個全新的角色名稱與身份。教師透過遊戲、對話、小劇場、笑話等方式,引導學生逐漸進入角色,建立與教材相關的語境與情緒連結。
2. 教材呈現(Presentation)
教師以戲劇性的方式呈現教材內容,搭配適度的文法說明與翻譯協助,但主要仍以標的語為主。教材應具備情節連貫性,並與前置作業中所建立的情境相結合。
3. 教材內化(Internalization)
在輕柔的音樂與放鬆技巧引導下,學生進入潛意識學習狀態。教師以抑揚頓挫的語調朗讀教材,學生則在內心跟讀,透過「心中複誦」的方式進行深層記憶。這一過程持續約 20~25 分鐘,最後以節奏較快、情緒提升的音樂,將學生帶出放鬆狀態,結束本輪學習。
建議教學法的優勢:文化、語境與放鬆並存
相較於其他人本取向教學法如團體語言學習法與靜默教學法常被批評缺乏語言的文化脈絡或實用語料,建議教學法則在每一階段都強調語言與文化的結合。從角色設定、情境對話,到教材設計與朗讀技巧,皆根植於標的語文化,讓學生不只學語言,也學會如何在文化脈絡中使用語言。
儘管此法在時間成本與準備需求上較高,若能充分實施,將是極具效果且令人著迷的語言教學策略。
結語:語言教學的藝術,從理解學習者開始
建議教學法提醒我們:語言學習不僅是記憶與操練,更是情感、文化與心理層面的整合體驗。透過放鬆、創造力與沉浸式環境的結合,語言教學不再枯燥,而是轉化為一場引人入勝的學習旅程。
對語言教師來說,建議教學法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維角度——理解學生的情緒與潛能,才是打造高效教學的關鍵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