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語言測驗的五大類型與目的:詞彙學習策略全面解析(Nation, 2013)

在語言學習與教學的過程中,測驗並不只是評量成果的工具,更是一項有效的學習與教學策略。根據 Nation (2013) 的分類,語言測驗可分為五種類型,每一種對詞彙學習的目標與用途皆有所不同。理解這些測驗的功能,有助於教師設計教學活動,也幫助學習者制定學習計畫。


一、診斷測驗(Diagnostic Tests):找出學習障礙,強化學習策略

診斷測驗的主要目的是辨識學習者在詞彙學習上的困難點,例如:是否能從上下文猜測詞義,是否能正確拆解詞語的部件來理解新詞,是否知道如何使用詞典查詢詞語用法等等。這些資訊能幫助教師進行個別化教學,也有助於學習者釐清自己學習上的盲點。

舉例來說,一位學生在閱讀中頻繁誤解動詞的意思,透過診斷測驗可以發現他在「詞語搭配」的策略上運用不足,教師便可針對這點設計補救教材。

Sasao (2013) 針對詞彙策略的應用提供了標準化測驗設計,協助教師系統性評估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是進階教學設計的重要參考。


二、分班測驗(Placement Tests):依程度分級,提升學習效率

分班測驗的目的是將學生分派至最適合其程度的課程。其中一個實用方式是直接詢問學生是否學習過某些特定詞語,這種自我回報法能快速建立學生的先備知識概貌。

此外,許多語言中心也會搭配詞彙量測驗(例如使用 Nation 的詞表)來評估學習者的總體詞彙掌握程度,從而更精準地安排班級。


三、短期成就測驗(Short-term Achievement Tests):檢視近期學習成效

短期成就測驗用來評估學習者是否掌握了近期教學內容中的詞彙,這通常是教學單元結束時進行的課室測驗。

Nation 提出一種實用且兼具彈性的測驗方式:
假設課程中有 20 個目標詞彙,教師可先讓學生從中挑選 10 個感興趣或熟悉的詞語,然後在每個詞語旁標註:

  • S(Sentence):造句
  • C(Collocation):列出三個常見搭配詞
  • M(Meaning):解釋詞義
  • F(Family):寫出同一詞族的其他詞

其餘 10 個詞則由教師自行選定,避免測驗過度偏重學生熟悉的內容。這種兼顧自選與指定的方式,不僅測驗性強,也能激發學習動機。


四、長期成就測驗(Long-term Achievement Tests):反映整體課程成效

長期成就測驗旨在檢視整體課程是否達成其教學目標,例如是否成功擴展學生的閱讀詞彙量。這類測驗通常會涵蓋各單元教學內容,並強調詞語的實際運用能力。

例如,如果教學目標是提升閱讀理解,則設計句子脈絡中的詞義判斷題會比單字翻譯更有效反映學習成果。同時,測驗內容需平均分配自不同單元,才能真實呈現學習全貌。


五、能力測驗(Proficiency Tests):全面評估詞彙能力

能力測驗不侷限於課程內容,而是用來測量學習者整體語言能力或詞彙水準。常見作法是從分級詞彙表(如 NGSL、CEFR 詞表)中抽樣單字,並透過選擇題或配對題形式來推估詞彙量。

但在設計這類測驗之前,必須先處理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 什麼是「一個詞語」?
    • 是單一字詞?還是包括其屈折變化與衍生詞?例如 “run”、”runs”、“running” 是否算同一詞語?
  2. 如何選取測驗詞彙?
    • 是否隨機抽樣?是否涵蓋各詞頻層級?這關係到測驗的代表性與準確性。
  3. 學會詞語的定義是什麼?
    • 是認得拼字?還是理解意思?能正確使用?這些都需事先界定,以避免測驗結果模糊不清。

結語:善用測驗設計,提升學習成效

總結而言,語言測驗若能根據不同目的(診斷、分班、成就、能力)設計,就能在教學回饋、學習強化與自我認識上發揮最大效益。Nation (2013) 提供的分類框架與實例設計,不僅是語言教師的實用指南,也是學習者建立策略性學習的重要參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