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理論強調「觀察」的重要,觀察學習先發生,而後能夠複製。班杜拉(Bandura)認為觀察學習是符碼編碼以及模範刺激的中心組織,把其認心理的表徵從符號形式轉換成相等的動作形式。一個讓小孩看大人打不倒翁的實驗說明,小孩子僅僅隔著玻璃觀察大人打不倒翁,隨後讓小孩也進到不倒翁的房間,小孩也是跑去打不倒翁。
那麼,語言學習若使用「完全觀察」,學習能夠發生嗎?只是聽,從來沒有開口說,可不可以學習到?只要有練習的動作是不是就能保證學習可以達成?觀察式的學習,要經過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中,認知系統都在運作,直到有一天突然做出來。所有學習只要涉及動作的是否都可以比照辦理?
除了觀察之外,還有想像、模擬,我們透過大腦進行標的動作的演練。小孩子說話、走路都可以用這樣的過程解釋,時間到了自然就會出來。預設在大腦裡頭的系統跑過幾次之後,才會真正付諸行動,真正去跑、去嘗試。
為什麼我們聽得懂不同的人所說的語言,就算我們咬著筆說話,這和我們沒咬著筆說話所聽到的聲音差異是很大的,但我們仍然聽得懂。我可能的解釋就是因為我們懂到的不是聲音本身,而是聲音所對應到動作。我們將這個聲音對應到動作的表徵,而使我們能夠了解來自不同人的聲音的相同動作。聲音可以是變化的,但不同的聲音卻是同樣的動作。知覺不只是知覺,知覺還牽涉到動作的轉換。動作的意圖,就是我們解釋、感覺的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