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Chinese Communities in Postcolonial Southeast Asia》五

Old chinese temple in Klang, Selangor, Malaysia. Balance body and mind. 由於日本的佔領,馬來西亞有一股反日的游擊勢力,這是在英國官員提供武裝,由被禁的馬來西亞共產黨領導,這大部分由華人組成。後來,從反日轉向反帝國,馬來西亞開始考量獨立出來。

 
結果,那些受英文教育的馬來人和華人同意所有族群都有平等的政治公民權利,而「國族」文化(語言和宗教)以馬來文化為主,當然非馬來人仍可以保留其語言和文化。在馬來西亞獨立的過程中,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各有代表領袖組成聯盟以減輕獨立的陣痛。而這個聯盟輸掉了選舉之後,由一群年輕馬來人取代。以伊斯蘭作為官方宗教,以馬來語作為國語,以伊斯蘭文化作為社會的規範,許多「敏感議題」被禁止討論,群眾的生活形同被去政治化(depoliticized)。只要由政府支持的中學,通通只能教英語或馬來語,這使得許多華文中學拒絕政府基金而轉為獨立中學或社區支持的組織。
 
語言和教育常常是一個情緒性的議題。我們可以說馬來西亞現代的華人認同是由來個中國的老師們帶進來的,這些老師的傳統思想都是在五四運動時所奠定下來的。一個來自福建貧窮教師家庭的華人林連玉(Lim Lian Geok),把中華文化的推廣和馬來西亞國家給連結在一起了,這也使得馬來西亞的華人原先地方分治的現實和政治上統一文化上卻多元的馬來西亞國家忠誠給連結在一起。於是華校的教育,不單單只是文化議,還包括社會結構的議題。
 
在馬來西亞,關於華人文化的保存一直被政府挑起,包括以華文為媒介的大學發展困境;拒絕將舞師或對華人很重要的農曆新年視為國家文化;還把華人資本的建立者葉亞來廢位…等作為。馬來西亞政府挑起文化異質性的訴求,使華人不再認為他們在馬來西亞有合法的地位,甚至處在一個被排擠在國家之外的邊緣。導火線是馬來西亞政府想動三寶山(這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華人公墓)的主意,埋葬在這個地方的,都是過去有頭有臉、開疆闢土的先驅,這還包括先前被殖民者指定為甲必丹(Kapitans)的屍骨。馬來西亞政府想挖這些地方的土去填海造陸,這引起來華人社群強烈的反彈。由受青雲亭委託管理公墓的人領導,再動員全國華人組織去促使馬來西亞政府取消這樣的計劃。最終,公墓得以保存下來,這也是一次草根組織的成功。我們可以說這國家上是馬來西亞的認同、文化上是華人認同已逐漸形成。
 
馬來西亞華人的經濟生活是無法免於新經濟政策這個以馬來人為中心的政策給影響的。華人的適應方式一樣去依附那些比較有權力的土著,以「主公制」或「阿里峇峇」來因應。政治上,華人在馬來西亞仍是弱勢,不過由於經濟上的優勢,使華人有機會能夠到經濟或政治最高的決策層級。

更多林連玉的介紹可以見下面影片: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