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姊妹賣冬瓜》

姊妹賣冬瓜1 《姊妹賣冬瓜》的「賣冬瓜」是取自泰語 ไม่ต้องกลัว(不要怕)的諧音,有鼓勵在台灣的新移民女性不要害怕的意思。該電影為南洋姊妹會集體創作下集思廣議而成的,包括知名人物朱天心、候孝賢等人支持,首映會當天還有勞委會主委王如玄和參與移民署署長謝立功。對於王如玄主委的參加,我覺得興奮,並且認為新移民議題在台灣能夠受到如此矚目感到不可思議。探究其原因,原來是王如玄在未擔任勞委會主委之前,就熱心於婦女運動,台灣人真該感到福氣,能夠有這樣的人擔任台灣人的勞委會主委。下面分享《姊妹賣冬瓜》的電影心得:

 
南洋姊妹會是在二○○三年成立,在這之前於一九九五年僅有類似「成人識字班」的新移民配偶鬆散組織,由於秉持著不需要由台灣人代言的想法,歷經八年才成立。新移民女性能夠上街頭或在鏡頭前(新聞媒體)現身是排除了許多困難才達成的。姊妹們會有來自家庭的壓力,公婆或丈夫不願意新移民配偶參與社團,學了一些有的沒的,更不希望姊妹們拋頭露臉,只要求她們好好照顧好小孩子就好了。這其實是帶著許多雜訊在其中的。其一,公婆和丈夫構成的男性沙文主義氛圍,認為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參與社團可能會使女性的光芒蓋過男性;其二,男主外、女主內的刻版印象作崇,只希望女性待在家裡照顧小孩。「照顧小孩」或「為了小孩著想」看似冠冕堂皇,若女性有更多的時間陪著小孩,小孩將有更好的發展,我想這也是阻礙新移民女性或女性參與社會運動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來,我認為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或社團,反而能夠給小孩樹立「社會參與」的榜樣,也讓小朋友從小就對自己的媽媽有信心,自己也跟著有信心,當小孩子有信心的時候,不再覺得自己是弱勢,就能夠和其它人平起平坐,而不受歧視了。從該記錄片來看,姊妹們的努力和表現是不亞於國人的,除了在國內社會活動的參與之外,也積極參與國際活動,這樣的國民外交也是在國際上為中華民國爭光。
 
儘管,這些外籍配偶在國際舞台上以台灣人的身份,為台灣爭取國際空間,但中華民國的法律或社會氛圍卻是相當惡劣的。看過影的隔一天正好在中正紀念堂正好有2010年「國際移民日」(12月18日,中華民國於12月5日提前開跑。)的活動,其中由「中華兩岸婚姻協調促進會」擺設的攤位提供了新移民權益票選活動,我認為有許多權益都有賴政府積極修正改革,包括:落實「陸配外配權益一致化政策」;放寬陸配父母親來台探親期限,每年一次,三個月續姊妹賣冬瓜延三個月,共六個月;刪除「三個月期限補交喪常原籍証明之規定」;刪除「非在台灣地區設有戶籍滿十年,不得擔任公職之規定」;採認「陸配在大陸接受教育之學歷及證照」;多輔導,少限制,建立互信,給新移民愛台灣的信心…等。你可以發現能夠影響這些新移民的權益是如此卑微,連我們想都想不到。而這些新移民想方設法地表達出來之後,台灣的政治精英竟是如此傲慢地對待,南洋姊妹會算是比較有組織地從事社會運動,其它還有移工團體或其它移民相關團體提出的訴求只因為新移民沒有投票權所以被忽略了。
 
在《姊妹賣冬瓜》首映會後的座談,夏曉鵑老師認為很多時候是一小撮人、一小撮人慢慢累積的能量才能成就大事。例如「取消存款證明」以作為取得身份證的必要條件,許多人認為是馬英九總統的一句話才使政策如此修正,但早在馬英九總統出此言前,南洋姊妹會們就為此訴求奔走許久。這也提醒我們,許多事情不是只靠政治精英或某些在上位者一句話的決策,而是有許多在下面的螞蟻雄兵孜孜矻矻地在宣傳、推動才成就的。我想馬英九總統或執政團隊也不算是剛愎自用的人,若能多聽各方的聲音,並在各方面有待改革的領域給以壓力,台灣是能夠邁向一個更美好的社會的。台灣這個社會,需要那些表達自己意見的一小撮人,慢慢累積著一大群人,造就一股氛圍;有遠見的政治精英則應該在對台灣有利的一小撮意見剛萌芽時,就積極推動,否則就只是一個收割政治利益的政客罷了!

《日久他鄉是故鄉》,是《姊妹賣冬瓜》使用的眾主題曲之一,分享如下,你聽了會很感動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