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一直是語言學界與教育界關注的重要議題,尤其是「成人為什麼學語言比兒童難」這個問題,更是許多語言老師與研究者長年苦思的難題。Lydia White 在其代表作《Another Look at the Logical Problem of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中,重新審視了這個問題,並以「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 UG)」為核心概念,提出了令人深思的見解。
什麼是普遍語法?
「普遍語法」是語言學家 Noam Chomsky 所提出的理論,主張人類天生具有一套內建的語言學習能力,也就是說,我們並不是從零開始學語言,而是已經擁有某種語法結構的「藍圖」。這個藍圖中包含一些原則(principles)與可調整的選項,稱為「參數(parameters)」,能夠因應不同語言的語法差異。
Lydia White 對這套理論特別感興趣。她認為,正是透過這些參數的設定與變化,人類才能靈活地習得各種不同語言。這種參數化的語法結構,不僅解釋了語言之間的共通性,也解釋了差異的來源。更重要的是,普遍語法有助於橋接學習者實際接收到的語言經驗(available experience)與他們最終能夠掌握的語言能力(attained competence)之間的鴻溝,這點對於語言習得研究來說極具啟發性。
語法參數與第二語言學習的挑戰
在研究第二語言(L2)學習時,語言學家會特別觀察母語(L1)與目標語言(L2)在參數設定上的差異。例如,有些語言的「中心語」位在句子的左側,有些則位在右側。當母語與第二語言在這些參數上有所不同時,學習者在語法上的適應就會變得比較困難。
舉例來說,英語母語者在學習韓語時,可能會在反身代名詞(reflexive pronouns)的使用上出現一種「非英語、非韓語」的語法結構,這種錯誤雖然不屬於兩者語法系統,但卻出現在其他語言中。這個現象說明了語言學習者會在多重參數值之間摸索,而不只是從母語或目標語言中複製語法規則,反映出普遍語法在語言學習中的動態作用。
成人與兒童的語言習得機制真的不同?
一個核心的爭議是:**普遍語法是否仍對成人有效?**這關乎語言學習的根本邏輯。根據White的探討,學界普遍存在兩種極端看法:
- UG有效論:即使是成人學習者,普遍語法仍會作用。他們可以「重設」語法參數,以便習得第二語言的結構。
- UG無效論:普遍語法僅在兒童習得母語時啟動。成人學習者主要依賴母語知識與一般認知能力來學習語言,而不再使用語言專屬的學習機制。
持「UG無效論」的學者認為,成人學習語言面臨的最大困難在於,從外在語言輸入中所獲得的資訊不足以完整推導出語法系統,這就是語言習得理論中的「underdetermined」問題。也就是說,光靠輸入資料,學習者無法「命中註定」地學會語言,而需要額外的內在結構協助。而兒童之所以能夠快速學會語言,正是因為他們有UG這套強大的系統在背後運作。
語言學習的關鍵:理解與應用內在語法機制
透過Lydia White的理論,我們可以更深入理解語言學習的內在邏輯。成人在學習第二語言時,除了受到母語影響外,還面臨來自「語言學習機制轉換」的挑戰。若我們忽視UG是否仍在運作,可能會錯估學習困難的根源。
因此,在語言教學中,理解學生面對的「語法重設」壓力,並提供引導學習者正確調整語法參數的機會,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而這也解釋了為何單靠語言輸入(input)並不足夠,還需設計能引發語法覺察(grammatical awareness)的學習活動,幫助成人學習者更接近兒童時期的學習效果。
結語:重新理解第二語言學習的邏輯問題
語言學習從來不是單純模仿或記憶,而是與人類內在語言結構密切相關的認知活動。Lydia White 的研究提醒我們,普遍語法理論不僅是抽象的語言學說,更是我們理解語言習得過程的鑰匙。
如果您是語言教師、語言學研究者,或是語言學習者,了解這些理論不僅能幫助您認清語言學習中的挑戰,也能為設計更有效的教學策略與學習方法提供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