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提倡自給自足、獨立思考的時代,「Do It Yourself(DIY)」成了一種象徵個人能力的生活態度。但隨著社會問題越來越複雜,人們開始反思:光靠自己,真的足夠嗎?
美國社運者 Hugh McElroy 曾批評說:**「聚焦你自己而不關注集體,是有問題的。」**這句話為我們指出一條更具社會責任感的道路,也讓我們從「DIY」走向「Do It Together(DIT)」,從個人實踐,走入集體參與。
而這樣的轉變,也許早就在佛教思想中有了先見之明。
🔧 DIY:像極了佛教中的小乘修行者
DIY(Do It Yourself)提倡「自己動手做」,是一種自主、反依賴、反消費的生活哲學。從出版Zine到修腳踏車,DIY充滿自由與實驗性。
但也正如小乘佛教中追求個人解脫的阿羅漢修行者,DIY若僅關注自我成就,就容易忽略他人與整體社會的處境。阿羅漢證得涅槃,卻不一定關心周遭眾生是否還在苦海浮沉;這與過度個人化的DIY精神有著微妙的對應。
Hugh McElroy的批判就在於此——當「做自己」變成了「只顧自己」,DIY就失去了它原本對抗體制的力量,而淪為一種資本主義中的另類消費姿態。
🤝 DIT:實踐菩薩道的集體行動
與此相對,「Do It Together(DIT)」則是另一種選擇。它延續DIY的自主精神,但更強調合作、共創與社群連結。DIT像是佛教中發願度眾的菩薩——即便自己尚未解脫,也願與眾生同行,先讓別人不苦,再談自己的自在。
DIT不只是「一起做東西」,更是「一起改變世界」。從社區廚房、開放式工作坊,到公民科學與社運合作平台,這些行動實踐了「修行不是一個人的事」這樣的精神。
在DIT中,每個人的能力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一起成長與解放,這樣的共修路線,無疑更貼近當代社會所需要的集體療癒與重建力量。
🧘♀️ 這不是對錯,而是「轉向」的選擇
對比維度 | DIY = 阿羅漢 | DIT = 菩薩 |
---|---|---|
重點 | 自我修行、自主實踐 | 集體行動、共修共成 |
對他人的角色 | 他人非必要 | 他人即是同行者 |
態度 | 解決我自己的問題 | 解決我們的問題 |
McElroy觀點 | 聚焦自己,有問題 | 關注集體,有力量 |
我們當然不需要全盤否定DIY的價值。它教會我們自立、動手、抵抗。只是在這個彼此緊密相連的世界,我們更需要像DIT這樣的「菩薩式參與」——帶著關心,與人共行。
就像大乘佛教的菩薩一樣,不是放棄自我,而是透過「一起做」來完成更大的自我。
🏁 結語:我們不是一個人走在這條路上
你今天修好了一張椅子,明天也許可以教鄰居怎麼修。你今天為自己發聲,明天也許可以為他人發聲。從DIY到DIT,不是否定,而是轉向——從「我做了什麼」到「我們能一起做什麼」。
也許,這才是更高層次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