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配偶與台灣社會的涵括與排除:從魯曼理論看見真實多元

閱讀阮曉眉《社會的涵括與排除:以台灣「外籍新娘」為例》時,我對外籍配偶在台灣社會中的角色與處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文將結合魯曼(Niklas Luhmann)提出的社會分化理論,探討外籍配偶如何在「涵括」與「排除」之間擺盪,以及我們應如何重新認識這個群體。

從魯曼看社會分化:理解不同的社會結構

魯曼從演化的角度指出,社會的分化主要可以區分為三種類型:

  • 初級分化社會:以家庭、部族、村落等單位為核心,各單位地位平等。個體的身份緊密依附於所屬單位,社會參與的可能性受限於集體認同,個人的自主性低。
  • 科層分化社會:社會按照出生階層劃分地位與機會,形成固定的上/下階序,強調「門當戶對」。日常生活中的機會與限制,都受到階層所支配。
  • 功能分化社會:以功能系統為基礎,如政治、經濟、教育、宗教、醫療等,各系統獨立運作,互不隸屬。功能系統以溝通為核心,跨越地域與文化邊界,構成了全球性的「世界社會」。

在功能分化社會中,理論上每個人都應該可以平等地參與各個功能系統。然而,魯曼也提醒我們,現代社會中仍存在大量「無法被涵括」的人群。這些人可能因為沒有工作、缺乏金錢收入、無法締結契約、缺乏法律保障、無法接受教育或醫療資源,而被實際上排除在多數功能系統之外。

外籍配偶在台灣社會的定位:涵括與排除的交錯

在台灣,外籍配偶的存在正好說明了魯曼所描述的涵括與排除現象。阮曉眉在《社會的涵括與排除》中指出,表面上,外籍配偶因經濟資源匱乏、教育機會不足、政治參與受限,似乎被排除於主流社會之外。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這些弱勢處境,使他們以一種「被社會看見」的方式,被涵括進了台灣社會的整體結構。

「這些弱勢的個人或團體不僅僅被排除於社會之外而已,他們反倒恰恰是以這種遭受不平等待遇的事實或經歷而被納入社會,參與了社會圖像的建構。」——《社會的涵括與排除:以台灣「外籍新娘」為例》

這段文字深刻地捕捉了外籍配偶的社會處境。他們並非簡單地被邊緣化,而是在「涵括個體性」(Inklusionsindividualität)與「排除個體性」(Exklusionsindividualität)之間,呈現出一種獨特的位置。

  • 涵括個體性:指個體的存在是普遍性的一部分,被視為功能系統正常運作的一員。
  • 排除個體性:指個體未被特定系統納入,無法歸屬於穩定的社會角色或類別。

外籍配偶在台灣社會中的經驗,顯示他們雖然處於相對弱勢,但仍參與了社會的溝通與建構,逐漸形成屬於自己的社會位置。

打破刻板印象,走向真正的多元理解

台灣社會常以「外籍新娘」作為統一標籤,彷彿所有外籍配偶都是同一種樣貌。但事實上,每一位外籍配偶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人生故事和個人特質。他們來自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語言、宗教、生活方式與價值觀。

不論是否已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他們都與本地公民一樣,真實地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他們是台灣社會的一部分,不應被簡化或邊緣化。

我認為,與其以刻板印象看待,不如以開放的態度多認識這些朋友。在我的生活中,認識許多性格各異、背景多元的朋友,讓我獲得了豐富的人生經驗。這些交流不僅讓我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打破了許多無意識的偏見與局限。

真正的社會涵括,並非要求每個人變得一模一樣,而是學會欣賞彼此的不同,尊重每個人在社會中的獨特位置。外籍配偶的故事提醒我們,多元與包容,才是現代社會真正的力量。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