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篇文章主要探討了現代漢語副詞「都」的語法功能和演變歷程。
第一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重新探討了副詞「都」的演變過程,主要有以下三點貢獻:
- 透過語法化的來源,以及用法的分析,更清楚地說明「表示聚集、聚總的動詞 > 都1 >『程度』用法」的演變如何形成,並將「程度」用法界定為集體性的量化用法,與「都2」、「都3」的情態用法加以區別。
- 分析量化用法之性質(集體性、分配性)、方向(左、右)、對象(名詞組、介詞賓語、事件、謂語),更具體地描述從古到今「都1」所經歷的用法轉變。
- 使用概念域,以及話題、焦點的理論,解釋「都1 > 都2 > 都3」的演變如何產生。
第二篇文章的摘要如下:
這篇文章主張副詞「都」將複數的命題內容透過連詞連結,並將這些連詞轉變為「累加連詞」。文章分析了「都」在範圍副詞、語氣副詞和時間副詞中的用法,指出從邏輯的觀點看,「都」可以統一解釋,不必拘泥於這些概念。文章運用集合論和命題邏輯分析了具體例子,說明「都」的統一解釋方法。
- 範圍副詞
- 「都」表示總括全部,後面通常接名詞組。例如「每個學生都考了試」。
- 語氣副詞
- 「都」用來強調語氣,表示「甚至」的意思。例如「我都不知道這件事」。
- 時間副詞
- 「都」表示「已經」的意思,後面常接時間詞。例如「我都十八歲了」。
第二篇文章分析了這些不同用法的「都」,指出從邏輯的觀點來看,「都」都具有將複數命題內容連結起來的作用,可以統一解釋,不必限定為某種副詞。
林怡岑. (2021). 從量化到情態: 副詞 [都] 的演變. 臺大中文學報, (75), 105-149.
青木萌. (2015). 現代中国語の副詞 “都” の意味と論理. 神奈川大学大学院言語と文化論集, 21,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