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決戰春秋》,中國人決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kongzi 最近在閱讀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又看完《孔子:決戰春秋》,頗有心得,和大家分享這兩個作品。這兩個作品的背景都是在亂世。亂世下,有些人的故事會被記得,有些人的故事會被遺忘。《孔子:決戰春秋》是歷史的大棋盤,儘管歷史悠久,但仍能被人記起,甚至記錄在教科書裡;《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不一樣,雖然是近代,但小人物的故事總是被人遺忘,儘管參加戰爭,甚至不知道為何而戰。下面分享的心得: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沒有主線,每個章節都可以自成一個小故事,這是訪問、搜錄了很多史料、見證者而集的大成,史觀當然是主觀的,不過可以讓人看到教科書讀不到的另外一面。我只提取《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和《孔子:決戰春秋》有共同處分享心得:
 
中華民族一定是個很注重教育的民族,有一種東西叫「聯大」,最注名的就是「西南聯大」,「聯大」因為戰爭而生,往往戰爭起來的時候,老師帶著學生們顛沛流離,說好聽點,是風簷展書讀,說難聽點,就像喪家犬一樣,邊逃邊讀書。但這樣砲彈、烽火下仍教育出許多優秀人才,我一時列不出清單,你可以去讀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對日抗戰時,「聯大」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繼續為國家作育了英才;對日抗戰結束後,悲情的中華民族,又得面對國共內戰,「聯大」模式又啟動了。dajiangdahai
 
對日抗戰時,打得是日本鬼子,至少是為中華民民族而打;國共內戰開始,為誰而戰誰都搞不清楚了。國民黨、共產黨兩個勢力都在拉人參軍,一個家庭可能哥哥在共產黨、弟弟在國民黨,更甭提一個學校或一個鄉里。人群四分五散,一下分開可能就是幾千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人在分離時留下了一本 《古文觀止》,這《古文觀止》還成了日後被集中在難民營的學生們最主要的教材。只有一本《古文觀止》,學生們手抄一份就當教科書了,每人背三十篇,好像佛陀弟子背誦佛陀講經說法一般。
 
教育在戰亂中還能不輟,我想這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姑且不論《孔子:決戰春秋》是否符合史實,但孔子讓教育普及是不可否認的。孔子雲遊魯國之外時,與弟子們拉車經過冰原,冰面裂了,顏回和書簡落到裂冰寒水中,顏回往返水底水面,只為救回書簡。或許那些書簡正如國共內戰時的《古文觀止》。顏回死了,卻也救回一些書簡了。
 
君人求仁得仁,不殺生以害仁。對於「仁」和「生」(「生命」),我個人仍是視「生」重於「仁」,畢竟沒有「生」就沒有「仁」了。貪生怕死是否害「仁」呢?如果是為了護「仁」的話,貪生怕死就由它去吧!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