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華語的過程中,老師們是否曾遇過這樣的問題:「同一個動詞怎麼意思差這麼多?」、「學生問『吃』和『吃虧』有什麼不一樣,我該怎麼解釋?」這些語義差異不只影響語意理解,也會直接影響動詞搭配、語法形式與語用情境的選擇。今天就要和大家介紹一套能幫助我們看清楚「動詞內在語義結構」的理論工具:MARVS 理論,以及如何透過事件符號標記的方式(Huang, 2002),讓動詞教學更具系統與視覺性!(inspired by 洪嘉馡老師於認知.文化.應用:語言理論、文化詮釋與華語教學的跨域對話會議的演講)
MARVS 理論是什麼?
MARVS(Module-Attribute Representation of Verbal Semantics)理論是由黃居仁教授等人提出,主要目的在於透過「模組(module)」與「屬性(attribute)」的方式來描寫動詞的語義。核心概念是:每個動詞都可以被視為某種類型的事件,而這些事件可以被拆解為一組具有語義意義的模組。
其中,「Atomic Event Structures」就是 MARVS 理論中一個非常實用的工具,它把動詞的語義結構化為幾種基本類型,並可用符號簡單標記出來。
基本事件類型與符號對照
符號 | 名稱 | 說明 |
---|---|---|
● | Boundary(邊界) | 一個整體事件,有清楚開始與結束點 |
/ | Punctuality(瞬間性) | 單一瞬間發生的事件,無法延伸時間 |
///// | Process(過程) | 持續性的活動,可計量時間 |
____ | State(狀態) | 靜態狀態,無明確的開始與結束 |
^^^^^ | Stage(階段) | 重複的子事件構成,具有階段性與循環性 |
案例分析:四個常見華語動詞的多義用法
以下我們選取「吃、玩、換、燒」四個動詞,示範如何用符號呈現其語義結構,協助老師們在教學上更直觀區分各義項的語意特性。
吃 chī
義項 | 符號結構 | 語義說明 |
---|---|---|
吃東西 | ///// ● | 有過程也有結束點(吃完) |
吃虧 | ____ 或 ● | 可表示一種狀態或一次結果性事件 |
玩 wán
義項 | 符號結構 | 語義說明 |
---|---|---|
玩遊戲 | ///// | 持續進行的娛樂活動 |
玩弄感情 | ///// ● | 操弄過程加上明確結局 |
換 huàn
義項 | 符號結構 | 語義說明 |
---|---|---|
換衣服 | ● | 明確的邊界動作 |
交換物品 | ///// ● | 有交換過程並達成結果 |
換氣 | ^^^^^ | 重複性行為,如呼吸、換班等 |
燒 shāo
義項 | 符號結構 | 語義說明 |
---|---|---|
燒開水 | ///// ● | 持續加熱過程直到完成 |
燒焦了 | ● | 一次性的結果 |
燒香拜拜 | ^^^^^ | 儀式性、重複性的動作 |
教學建議:怎麼用這些符號進行動詞教學?
- 製作動詞小卡或表格:每個動詞搭配不同義項與符號,幫助學生視覺化語義結構。
- 比較不同語義的語法搭配:如「吃飯」可搭配完成體,「吃虧」則多為抽象概念。
- 引導學生做語義分類活動:提供一組動詞,讓學生猜出其符號結構並說明理由。
- 語用對比訓練:同一動詞在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分析與句子創造。
小結
動詞的多義不只是詞彙難點,更是進階語言理解與產出的核心。透過 MARVS 理論與 Atomic Event Structures 的符號標記,我們不僅能幫助學生理清語義邏輯,也讓老師在備課與教學上更有系統。這是一種將「抽象語義結構」轉化為「具象視覺符號」的教學方法,讓語言教學不再只是語感,而有理可循、有圖可解。